赤水河赤水河发源于云南东北部镇雄县,一路穿越深山峡谷,向东流经贵州的毕节、大方两地后,到达仁怀的茅台镇。在这里,赤水河猛然掉头向北,经贵州习水,进入四川古蔺二郎镇。在川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中逶迤北上,最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全长500余公里。
从地理的角度,赤水河是整个中国的“酒核”。赤水河与长江形成一个丁字形区域,这个丁字两侧,西有宜宾、泸州、古蔺,东有仁怀、遵义、习水。赤水河横跨贵州、四川两个省份,在黔北和川南的交界位置形成了以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独特的酿酒环境。赤水河流域集中了60%的中国名酒,90%以上的酱香白酒产能和品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五千年前,赤水河的原住民——濮人。已步入农业时代并且有了粮食剩余,这为酿造提供了基础。他们擅长用果实做酒,俗称“枸酱”,《遵义府志》记载:“枸酱,酒之始也。泱泱夜郎国,枸酱发源地”,当然,此时的酱,还没有“酱酒”的酱意,而是说浆汁中,果胶、果糖、鞣酸很多。东汉刘德在《汉书》中记录: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雄花蕊),味酢,为了方便发酵、盛装,濮人还掌握了烧陶的技法,赤水河沿岸的酿酒文明,自此曙光初露,不断发展,直至今日。贵州自古不产食盐,所需之盐绝大部分是从四川运入,赤水河便是“川盐入黔”的主要通道之一。从四川合江沿赤水河逆行,经赤水、元厚、土城、二郎滩、马桑坪、茅台等六段水路后,再转陆路到贵州腹地的这条通道,被统称为“仁岸”,它是“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也曾是赤水河上的主要运盐路线。人们在运送川盐的同时,还将赤水河沿岸的煤、铅、竹木、药材等物资也顺着这条航道线运往外地。当时的赤水河沿岸集镇十分繁盛热闹,产业也丰富多样。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的茅台镇,是“川盐入黔”的仁岸中心和陆路运盐的集散地。人们辛苦劳作后在这里歇脚,喝一壶茅台镇佳酿酱酒解乏休憩,又将酱酒的美名,通过赤水河传播到全国。赤水河是国内唯一一条没有被开发、被污染、被筑坝蓄水的长江支流。赤水河流域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土壤松散、孔隙大、渗透性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经过渗透过滤后,形成的天然山泉水十分有利于酿酒。每年雨季来临,因赤水河两岸地层由沉积岩组成,为紫红色砾土岩,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两岸红层渗入赤水河,溶解了红层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又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变得纯净清澈,清甜可口,源源不断地渗进赤水河。河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二钾离子偏多),钙镁离子含量均符合食用要求,是酿造酱酒的最佳水质。这也是用赤水河酿出的酒为何会酱香突出,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原因。据科学检测,赤水河水质无色透明,无臭无味,微甜爽口、降解物少,硬度适中,呈微碱性(pH值7.2—7.8)。赤水河畔充沛的降雨量、闷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及适宜的酸碱度,为酿酒所需的微生物提供了生长繁衍的沃土。赤水河流域在悠久、不间断的酿酒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稳固、独有的酒菌环境系统,为流域内酱香白酒的酿造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中,茅台镇的条件最为优越,在茅台镇至少有100多种微生物参与了酱香的生发与形成。采用古法大曲坤沙工艺酿酒的著作酱酒用的赤水河水,来润粮、发酵、降度等。品尝著作酱酒,口感除了浓郁的酱香之外,仔细感受有些微微的甜,诸味协调,从入口到进喉咙,每一段的滋味都有些许不同,层次丰富,这就是赤水河水带来的独特口感。